周末午饭时,男孩把勺子扔在地上,奶奶立刻端起碗:“来,奶奶喂。” 李女士拦住:“让他自己捡起来重新吃。” 奶奶脸一沉:“孩子还小,噎着怎么办?” 丈夫夹在中间打圆场:“妈也是好心。” 李女士看着满地饭粒和儿子看戏的眼神,突然觉得胸口发闷 —— 这已经是这个月第 12 次因为育儿吵架,从穿多少衣服到要不要报兴趣班,她和婆婆像两只斗架的母鸡,丈夫成了受气包,孩子倒学会了看脸色耍赖。
“婆媳不是敌人,是站在同个战壕的战友,只是武器不一样”,艺博家庭教育在处理这类家庭矛盾时,发现很多冲突不是对错问题,是没人说清 “谁在什么事上有决定权”。
1.先和伴侣站成一队,再找老人聊
王先生以前总说 “我妈不容易,你让着点”,直到妻子红着眼说 “那我呢?你宁愿看着我委屈”。他后来试着和母亲说:“小琳查过资料,三岁孩子自己吃饭更利于手脑发育,咱们就试试?” 婆婆虽然嘟囔 “我带大三个孩子都是喂大的”,但见儿子态度坚决,还是把勺子递给了孙子。艺博家庭教育见过太多案例,丈夫的摇摆不定,才是矛盾的催化剂。
展开剩余48%2.给规则分 “轻重”,别事事较真
张女士和婆婆约定:安全、习惯相关的事(比如饭前洗手、不玩插座)听她的;穿衣厚薄、辅食搭配可以按婆婆的经验来。有次孩子感冒,婆婆要给穿三件毛衣,张女士拿出体温计量给她看:“36.8 度,穿两件够了,真冷了再加。” 婆婆看着体温计,没再坚持。其实老人要的不是控制权,是 “我的经验被尊重”。
3.用 “感谢” 代替 “否定”
“妈,您每天给孩子做辅食太辛苦了”—— 这是刘女士开口的第一句话。接着她才说:“不过医生说一岁后要少放盐,咱们慢慢减好不好?” 婆婆愣了愣,第二天果然把菜做淡了。比起 “你那样不对”,先肯定付出再提建议,老人更容易接受。就像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:“家庭矛盾的化解,往往藏在‘我看见你的好’里。”
艺博家庭教育见过最和谐的家庭,不是没有分歧,而是懂得 “把对孩子的爱,变成彼此的台阶”。李女士后来和婆婆一起看育儿纪录片,当专家说到 “追喂会影响孩子专注力” 时,婆婆悄悄说:“原来我以前做错了。” 现在她们会一起讨论 “孩子今天主动自己吃饭了”,丈夫也能笑着说 “还是你们俩厉害”。
育儿本就是一场接力赛,婆婆递来的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棒,但接住它,再换种方式传下去,总比摔在地上强。
发布于:广东省正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