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,欧洲作为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,借此迅速崛起并确立了其全球领先的优势地位。相比之下,亚洲在几次工业革命中均未能完整赶上步伐,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,花费了漫长时间苦苦追赶。
进入21世纪后,亚洲各国纷纷掀起改革浪潮,无论是经济、技术、文化还是制度方面都实现了飞速发展。曾经沉寂的亚洲巨龙开始觉醒,正处于腾飞的关键时刻。然而,唯独缅甸例外。
缅甸位于东南亚,森林覆盖率极高,拥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,尤以质地优良的宝石和翡翠闻名全球。此外,缅甸水资源丰富,境内江河纵横,水资源储量位居东南亚各国之首,渔业资源也极为充足。缅甸劳动力充裕且普遍素质较高,绝大多数人不仅识字,还有不少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。
尽管缅甸拥有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优势,这个“天时地利人和”齐备的国家却依旧贫困不堪。它多次错失全球经济腾飞的良机,始终难以赶上发展的快车道,成为全球最贫困落后的国家之一。国内政治动荡频繁,政权更迭不断,令人唏嘘不已。拥有如此潜力却无法发挥,这张好牌被打得一塌糊涂,缅甸如今又该依靠谁的力量才能实现翻身?
展开剩余88%有人或许会质疑,缅甸为什么非得依赖外力,难道不能靠自己独立奋斗吗?当然并非不可能,但现实是,对于任何一个落后国家来说,单打独斗极其困难,尤其当周边邻国早已领先许多时,想要实现快速发展,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外援支持。
缅甸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亚洲的“中等弱国”。虽然国土小、贫穷且政治局势混乱,但其地缘战略地位非常独特。再加上国际大环境复杂,各国纷纷竞相向缅甸提供援助,希望借此扩大自身影响力。
那么,放眼如今的欧洲和亚洲,到底谁最有可能成为缅甸最值得依赖的伙伴?
第一个自然想到的便是美国。美国实力雄厚,对缅甸的援助历史悠久,可以追溯到缅甸建国初期。1948年1月4日,缅甸刚刚赢得独立,便与美国正式建交,美国迅速启动对缅甸的援助计划。
美国援助缅甸的初衷,是担心这个新生的国家会被共产主义潮流吞没,因此及时给予经济和物资支持,防止其倒向苏联阵营。1950年,美缅双方签订《经济合作协定》,正式拉开了美国援助缅甸的序幕。在接下来的八年中,美国向缅甸提供了约1.1亿美元的经济援助。
1962年缅甸发生政变,奈温政权上台,美国对此保持高度警惕。到了1970年代,美国的扩张野心日益膨胀,曾试图在缅甸设立军事基地,并游说缅甸加入受其控制的亚太理事会。这些行为引发缅甸政府强烈反感,缅甸遂宣布停止接受美国援助,双方关系逐渐走向敌对。
从1958年至1970年,虽然缅甸拒绝美国经济援助,但美国仍向缅甸提供了约88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。数年冷淡后,出于战略考量,美国向缅甸伸出橄榄枝,表达愿意恢复经济援助,并邀请奈温访美,双方关系有所缓和。此后,美国又在经济、军事、缉毒等领域继续对缅甸提供支持。
这段时间可称为美国援助缅甸的第一阶段,其特点是援助政策随着双方关系波动时断时续,尽管有起伏,但整体影响有限。然而,进入第二阶段,情况发生重大转变,援助关系从偶尔断裂升级为严厉制裁。
1988年缅甸再次政变,军政府拒绝交权,美国随即对缅甸实施制裁,施压军政府让权给民盟并释放昂山素季。美国不仅自己实施制裁,还联合欧盟、联合国、东盟等国际伙伴,对缅甸展开多层面孤立。此后,美缅关系持续恶化,缅甸被列入危险国家名单,美国加强制裁力度,甚至禁止进口缅甸的宝石翡翠。鉴于缅甸宝石产业是其主要外汇来源,此举意在切断军政府的重要财政支柱。
进入第三阶段,奥巴马执政后,美缅关系有所缓和,美国恢复对缅甸援助,但同时对缅甸政治转型提出更高要求,要求其加快政治改革和宪法修订。回顾美国援助缅甸的历程,不难发现其援助始终以自身利益为导向:第一阶段试图拉拢缅甸进入资本主义阵营,第二阶段施加制裁压力,第三阶段则用援助与政治要求相结合的“胡萝卜加大棒”策略。
因此,美国的援助并不完全可靠,其援助基于意识形态的认同,要求缅甸顺应美国的民主政治路线,保障人权。但缅甸军方依旧实力强大,成为美缅关系中的关键障碍,使得美国期望短时间内实现缅甸政治转型颇为困难。再者,美国近年来经历金融危机等多重挑战,是否还能持续对缅甸提供经济支持尚未可知。
若美国力有未逮,那么同属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英国和欧盟情况又如何?情况同样不容乐观。缅甸与英国渊源深厚,曾为英国殖民地,文化和制度受其深刻影响,如今很多缅甸人英语流利,体现了这种历史联系。但如今的英国早已不再是昔日的“日不落帝国”,实力虽雄厚却远不及美国,且欧盟面临经济危机,英欧都难以抽出精力支援远在东南亚的缅甸。
西方不理想,那亚洲近邻韩国和日本呢?日本和韩国都是亚洲的发达国家,且地理位置相对较近。韩国近年来内政复杂,且本身需要依赖美国的支持,对缅甸援助有限,关系较为疏远。
反观日本,虽然国土面积有限,但二战后经济迅速振兴,综合国力显著强于韩国。日本对外援助历史悠久,尤其重视亚洲国家。日本对缅甸援助始于战后赔偿及修复外交关系,支持缅甸灾后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。90年代起,日本经济遭受多重冲击,尤其2008年次贷危机带来巨大影响,至今仍在恢复中。
日本要大规模援助缅甸,绝非小打小闹,而是需要巨额投入,单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估计花费近千亿美元,这让日本专家感到压力巨大。日本注重实力和效益,是否愿意承担如此重任,尚无定论。
总的来看,各方表面繁荣,却无人能轻易承担起带领缅甸腾飞的重任,寻找真正合适的合作伙伴十分艰难。那么,谁是缅甸最值得依靠的老朋友?答案是中国。
中国与缅甸的援助关系同样源远流长,但与美国截然不同。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,援助缅甸秉持“不干涉内政”的原则,不附加政治条件。相反,美国往往以自身模式为范本,要求受援国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其保持一致。
美国的援助定位为主导与被动接受的关系,经常忽视缅甸的自主性,将援助变成施舍甚至命令。而中国尊重缅甸选择何种治理方式,给予充分尊重和支持。
例如2021年,缅甸外交部宣布中国向缅甸政府提供超过60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,用于21个发展项目。这是缅甸军政府推翻民选政府后,中缅恢复合作的重要信号。与西方国家对军政府的严厉批评不同,中国更注重缅甸国情稳定,避免干涉内政。
2008年缅甸遭遇飓风灾害,虽接受国际援助,缅甸军政府却坚决拒绝救援组织进入,仅接受物资送达。美国对此大为恼火,试图借联合国将缅甸问题国际化,但被中国和俄罗斯等国明确反对。此次灾害后,中国迅速向缅甸提供了100万美元紧急援助,随后又提供了价值30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支持。
总体来看,相较于美国关注政治改革的援助策略,中国更务实,侧重民生和经济发展,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,在政治上采取不干预甚至回避的态度。中国援助涵盖工业建设、经济基础设施、教育和医疗等多个领域,形成了除政治外的全面合作。
对于政局动荡的缅甸而言,中国这种互利共赢、不干涉内政的援助模式无疑是及时雪中送炭。缅甸也是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重要伙伴,中国对缅援助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缅甸可以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的成功样本——巴基斯坦身上学到经验。巴基斯坦曾因电力严重短缺经济发展受阻,在中国援助下,每年获得近百亿度清洁电力,经济效益迅速提升。
中国无疑是缅甸最可靠的依靠。这不仅是主观判断,缅甸社交网络上一篇分析缅甸与世界各国交往情况的文章就指出,中国是缅甸的“最后希望”,与中国合作“百利无一害”,文章一出,迅速引发缅甸有识之士的共鸣。
缅甸已经错失太多发展机遇,未来要把握机会,也需牢记: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,若只图利益而无所顾及义理,永远难以结交真朋友。抓住机遇固然重要,但能维系稳定友好的合作关系才是迈向未来光明的关键。希望缅甸未来能够在兼顾利益与义理的基础上,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曙光。
参考资料:
于靖园. 缅甸:亚洲发展的新“前沿”[J]. 博鳌观察,2014,No.7(01):98-109.
发布于:天津市正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