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林寺这摊子事,不是今天才烂的。
释永信一折腾,把本来该是“禅宗祖庭”的地方,活生生搞成了一个带有“公司属性”的旅游景区。香火味淡了,铜臭味却浓到呛人。
结果人还没跑远,就被一锅端。
现在换了新住持印乐法师,才33天,就敢动刀子。说句直白的——铁腕整顿,不然少林寺早晚得沦为“少林集团”。
方丈室露真容,永信印记被清除
释永信的丑闻轰得太大,他那间方丈室一度成了新闻热词。
当初他被带走调查,相关部门立马把方丈室围起来。媒体去看,只见围挡和“永信”对联,气派得像领导办公室。
一个月后,围挡全撤了,对联也撕掉了,露出一个普通的方丈院落:灰墙瓦顶,简简单单。
这就是信号:少林寺要去掉个人符号,回归佛门清净。寺庙不是谁的豪宅,更不是CEO办公室。
展开剩余85%功德箱也“减肥”了
很多人吐槽过:以前逛少林寺,三五步一个功德箱,上面贴满二维码,扫码转账像进了电商节。
印乐法师上来后,功德箱明显收敛了。只在几个核心殿堂留了木头功德箱,虽然还是贴二维码,但至少没那股子“ATM机遍地”的油腻感。
这就是方向上的调整:香火钱不可能完全没,但不能变味。
少林药局不再满街推销
释永信搞的“少林IP商业帝国”,药局是重头戏之一。
过去游客一到门口,就有人推销药材,说是“少林秘方”,其实就是把古方包装成商品。
如今药局还在,但推销声小了很多。工作人员佛系,不主动拉客。寺庙就该这样:你要买自己走进来,没人拿着话筒喊“今日特惠”。
33天,先砍掉“钱味”
印乐法师上任后,第一刀就是砍商业摊位。
以前走进寺里,中轴线两边全是摊子:手串、符咒、纪念品,摊主还动不动冒充小和尚。
那气氛,说是“千年古刹”,倒更像“义乌佛教分会场”。
现在这些全撤了。空出来的广场恢复了冷清,游客走进去,终于不用再左一声“师傅买串吗”,右一声“姐,要不要开光佛牌”。
更关键的是——高价香全没了。
过去最离谱的就是那根9990块一炷的香,价格都快顶一台二手车了。
和尚推销的时候,还一本正经告诉你“烧了这炷,功德无量”。结果烧完香,钱包是空的,心也空了。
如今换成“免费香”。游客到大雄宝殿门口,自取三支清香,插上就行。小和尚在旁边清理香炉,不催单,不吆喝。这才是庙的样子。
内部改革更狠:有人直接走人
印乐法师不仅清理外部环境,还把手伸进了僧团。
第一条:要求增加劳动,不能光靠外面香火钱混日子。
第二条:限制外出,和尚不是自由职业者,不能披着袈裟到处跑。
结果呢?有十几名僧人不适应,直接离开。有人觉得太严,有人觉得赚不到钱,总之不想留下。
在我看来,这反倒是好事。一个寺庙,僧人不是越多越好,得有修行的才行。真想借僧衣混口饭吃的,走了也干净。
释永信留下的烂摊子
回头看释永信,他在位40年,把“武术+佛教+旅游”玩得炉火纯青。
搞公司、开酒店、做文创、卖药,商业触角伸得比不少上市公司都远。
甚至老和尚见他都要行跪礼。
你想想,这哪是主持,分明是“企业教父”。
问题是,这一套玩到最后,把少林寺变成了一个品牌,一个能套现的IP,而不是一个宗教场所。游客进去看到的不是佛祖,而是流水线推销。
这种积弊,印乐法师一个月不可能全改掉,但至少在刹车。
游客的观感在变
记者采访了常年跑少林的导游“范姐”,她直说:现在寺里清净多了,收费摊位取消了,连表演也少了。游客心态好了,没那么多“被收割”的烦躁。
当然,门口还是有些“假和尚”,拦路算卦、推拿按摩。寺里人说,那都是附近村民冒充的,跟少林寺没关系。提醒一句:去的游客别傻乎乎被宰。
印乐法师的底色
印乐法师59岁,出身正规——中国佛学院毕业,长期在河南佛教协会干事,2003年才去白马寺当主持。
他不热衷把寺庙变商场,一直主张保持佛教清净庄严。
这次接过少林寺的烂摊子,他放话“3年内让寺内风气一新”。这话不算轻描淡写,背后是要和几十年累积的利益网硬碰硬。
少林寺能不能“归位”?
我觉得少林寺能不能彻底脱胎换骨,关键就看印乐法师能挺多久。
第一,他得顶住内部压力。有人习惯了商业化模式,现在突然要回归清净,肯定不服。
第二,他得稳住外部预期。游客不是只为佛经来的,少林寺早就是旅游胜地,完全剥离商业也不现实。
第三,他要有底线:寺庙可以适度创收,但不能再有9990块的香,这种就是敲诈。
今天看,少林寺确实“回了点庙的样子”。不算完美,但至少方向对了。
释永信留下的恶名,早晚会成为佛教界的反面教材。印乐法师若真能让少林寺重新庄重,那才叫功德无量。
少林寺不缺游客,不缺名气,缺的是一口正气。32天刚开头,接下来几年,才是真刀真枪的硬仗。
发布于:河南省正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